“时期”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被完全中止,破坏殆尽。1973年成立了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为参加世界大会,1975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下属的一个全国性的学生体育组织―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1978年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学校体育事业加快了重建和恢复的步伐。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规定全国大会四年举行一次,并于1982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大会。此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得到蓬勃发展,大中学校建立运动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训练,取得一定的成绩。1983年,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体群字〔1983〕108号),这类学校一般有一至两个传统体育项目,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已经形成传统。
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交流了学校开展业余体育训练的经验,讨论和制定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的框架。1986年11月11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印发了这项规划,其中确定了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及10项政策和措施。
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又发布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并在全国确定了51所高校为首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试点校。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5年4月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了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教育部先后颁发了29份相关文件,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办法、竞赛注册与管理、试点高校和试点中学的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
1988年国家教委公布了216所中学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重视,也激发了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目前,被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已经达235所,占普通高等院校的12.67%,本科院校的32.64%。各级体育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联合命名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45万所。教育部命名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320所,在训学生达520万人左右。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4000余人,向高等学校输送5800余人。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确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专业66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8所。运动训练专业项目设田径、球类、游泳 、体操 、举重等46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项目武术套路、散打。两个专业主要招收在役和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以及具备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的后备人才。2008年,全国有3.7万名考生报考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新生1.5万名。
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据统计,1988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运动员参加的五届奥运会和四届亚运会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曾经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接受启蒙训练的分别占58.76%和59.46%,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已经成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6686体育登录在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639人中,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普通高校就读的大员138名,占21.59%。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51枚金牌中,大员取得了21枚占41.17%。